力迈中美国际学校:不能把国际教育搞成“洋高考”
2018-04 19
力迈中美国际学校:不能把国际教育搞成“洋高考”
力迈中美国际学校校长刘学言在接受搜狐记者采访时说,大多数公立学校的学生,学习的动力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,压力普遍较大。当家庭作出留学决定的时候,这些孩子就会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英语,以应付各种门槛类的考试。家长和老师都会对孩子说,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留学,留学最重要的是分数,如果分数上不去,无论其它方面你有多优秀,考不上国外好的大学,也是白搭。这种说法很容易得到孩子们的共鸣。再加上孩子从小受到的是应试教育训练,学习习惯已经定型,看不得自己在班里的名次下降,听不得老师的批评,所以分数和名次也成为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。即便你告诉他们只看中分数和一味的刷题,对前途和事业没有帮助,他们也未必信服。只有等到了国外进了大学才发现,自己在学业上竟毫无准备,措手不及,无法适应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。
旅美学者薛涌曾以自己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。他说,中国学生留美读本科,如果要想在一个像样的大学有所成就的话,至少要经过四五年专心致志的准备。他们所遇到的挑战,绝非几个考试,也不仅仅是语言障碍。中美教育哲学和方法迥异,跨越两国的体制和文化、一切从头适应起来相当艰难。比如,美国大学对阅读量要求非常高,经常一周三四百页。大学课程经常要求期末论文、读书报告。这些中国学生几乎完全没有经验。很多托福考过100分、SAT考过2000的学生,到了美国大学里一时无法适应,甚至被劝退,也就毫不奇怪了。刘学言先生告诫学生,不要将留学当作唯一的目的。国际学校教授孩子的更多应该是正确的学习的理念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方式。千成不要将孩子刚从“应该教育”中解放出来,又进入“洋高考”的状态。
我们的教育体制,是要保证学生们未来的成功,不管他们选择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方式。留学是成本最高的一种高等教育。但因为前期准备不足,留学的失败比比皆是。海归变海待的现象,就是一个明证。要改变这种局面,就必须把高考指挥棒和留学指挥棒早早分开,让学生尽早有清晰的目标、充足的时间来为留学进行准备。